92155203,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新特提斯洋东南段动力过程及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3-01-31 放大 缩小

摘要:东南亚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处,两者复杂的叠加效应使得迄今对该区深部结构、地表岩浆响应及动力过程缺乏清晰的认识. 本文基于最新获取的长周期天然地震观测数据和动力学数值模拟,对晚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消亡和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形成的动力学过程进行重建. 地震 P 波速度结构表明,东南亚深部有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的残留,并停滞于下地幔约 1500km 的深度. 在爪哇至东帝汶俯冲带一侧新特提斯洋残留板片与上地幔的印度-澳大利亚俯冲板片相接,俯冲方向一致;而在苏门答腊俯冲带一侧,新特提斯洋残留板片与印度-澳大利亚俯冲板片断离,俯冲方向存在差异. 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的形成是晚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东南段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北向俯冲以及太平洋西向俯冲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以俯冲消减-地块拼贴为特征,形成东南亚现今大陆岩石圈和弧形的苏门答腊-爪哇俯冲带;后者以俯冲后撤-弧后扩张为特征,形成了东侧菲律宾俯冲带和一系列边缘海盆地. 早白垩世以来新特提斯东南段的分支—北澳大利亚洋的扩张使得澳大利亚陆块长期停滞在南半球高纬地区,直到 45Ma 北澳大利亚洋发生相背俯冲,快速消减,澳大利亚陆块才开始快速向北漂移,其北端与巽他陆块拼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