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古生代地幔DUPAL组成演变与特提斯域陆块北向汇聚机制

发布时间:2022-07-18 放大 缩小

 

-晚古生代地幔DUPAL组成演变与特提斯域陆块北向汇聚机制

 

项目摘要:

地球上存在非洲和太平洋两个巨大的地震波低速异常省(LLSVPs),其540Ma内在地球上的位置没有变化。古特提斯洋在晚古生代曾位于非洲LLSVP之上,其软流圈地幔呈现极端高的DUPAL同位素组成特征(称之为DUPAL异常峰),暗示出非洲LLSVPDUPAL异常、特提斯离散可能的成因联系,但早古生代的原特提斯地幔是否也存在DUPAL仍不清楚。本项目聚焦尚无相关数据的早古生代蛇绿岩,并对比晚古生代-中生代特提斯蛇绿岩,在剔除弧组分或地壳混染基础上,对能反映软流圈地幔成分的MORB型和OIB型基性岩及单矿物采用ΔεHf(P/I)i-ΔεNd(P/I)i同位素共变体系和Δ8/4-7/4Pb同位素体系共同揭示“DUPAL异常峰”的时间范围和演变趋势,阐明DUPAL异常与长期存在的LLSVP内在关联,论证非洲LLSVP深部物质上涌是特提斯域陆块北向汇聚的驱动力,更好地理解地幔对流的工作机制

 

项目主要参加人:

1.       许继峰,男,教授,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Paterno R. Castillo, 男,教授,博士,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3.       时毓,女,教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4.       杨启军, 男,教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5.       刘磊,男,副教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6.       胡荣国,男,副教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7.       洪路兵,男,副研究员,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8.       马莉燕,女,副教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9.       蔡永丰,男,副教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10.    韦东田,男,讲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11.    刘靖娜,女,讲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12.    张银慧,女,实验师,博士,桂林理工大学

13.    李政林,男。实验师,在读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

14.    余红霞,女,实验师,在读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

15.    张治国,男,在读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

16.    李得超,男,在读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

17.    姚野,男,在读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

18.    宋宇嘉,女,硕博连读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

19.    刘鹏德,男,硕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