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文斌等-JGR:华南晚中生代复式岩基的侵位-折返历史

发布时间:2018-05-17 放大 缩小

  华南板块东部在晚中生代最引人注目的地质面貌是发育大规模的岩浆岩和众多的白垩-第三纪的地堑-半地堑盆地,并且相邻的盆地与同期或稍早的花岗岩之间经常以正断层的关系耦合在一起,被誉为“华南盆岭省”。这表明华南板块也可能发生了类似于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中的岩石圈减薄现象。然而与华北克拉通相比,代表地壳强烈伸展而使得中-下地壳岩石折返的变质核杂岩在华南浅表发育似乎并不显著,这使得花岗岩构造研究成为解译华南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 华南板块大地构造简图及大云山-幕阜山岩基(DM)的位置

  大云山-幕阜山岩基位于华南内陆江南造山带中段,是华南晚中生代较大的复式岩体之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冀文斌博士后及其合作者应用构造解析、年代学、磁组构(AMS)和重力模拟相结合的多学科方法对该岩基的侵位-折返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意义。该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华南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构造证据,并为华南花岗岩的构造研究树立了一个典型的范例。

  

  2 大云山-幕阜山地区地质构造图及剖面图

  通过详细的野外-室内构造分析,他们厘定出了与岩基早晚两期侵入体相关的两期变形事件(图2):D1变形在早期侵入体(约150 Ma,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次要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南部边缘的片麻状花岗岩及其围岩接触变质带中表现较为明显,可见NE–SW向矿物拉伸线理及上部指向SW的剪切;D2变形以晚期侵入体(约132 Ma,中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西部舌状边缘大云山拆离断层的发育为特色,卷入韧性变形(糜棱岩化)的花岗岩及其围岩接触变质岩中发育NW–SE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及上部指向NW的剪切(D2a)。除上述岩基南部和西部边缘的变形外,其内部则以块状构造为主,未见明显的宏观变形特征。此外,浅层次NE向的脆性正断作用(D2b)还控制了岩基两侧断陷盆地的发育,沉积充填了上白垩统-第三系的陆相红层。采自大云山拆离断层的花岗质糜棱岩(由晚期侵入体变形而成)获得了约109 Ma的白云母Ar–Ar年龄和95–92 Ma的黑云母Ar–Ar年龄,代表了韧性剪切的冷却年龄;而对于早期侵入体的片麻状花岗岩的角闪石和黑云母Ar–Ar测年则给出了124–122 Ma的年龄,被解释为晚期构造-岩浆活动导致的热重置年龄(图3)。

  

  3 大云山-幕阜山岩基构造-热演化历史

  AMS结果显示岩基内部的磁组构以岩浆流动组构为主,并从统计上可以分辨出两组磁线理(图4上):早期侵入体磁线理以近N–S或NE–SW向为主,而晚期侵入体的磁线理则以NW–SE向占优势,这分别与野外观察到的两期构造线理十分吻合。重力资料分析及两条实测重力剖面的模拟结果显示(图4下):早期侵入体的根部位于岩体的北部,向南其厚度变薄,这与磁面理所反映的几何形态较一致(北部的磁面理较陡,平行于岩体边界向中心倾;而南部的磁面理多向S或SW缓倾),指示了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向南的运移;晚期侵入体西部大云山部分呈舌板状,推测其下为高密度的新元古代变沉积岩围岩,而其东部底界形态表现为高低起伏的锯齿状,指示在深部存在多个线性的岩浆补给区(可能代表了与岩浆活动同期的地壳伸展张裂隙)。

  

  4 大云山-幕阜山岩基的磁组构结果和横穿岩基的重力实测剖面

  基于以上数据,他们得到如下结论:(1)岩基早期侵入体南部边缘的变形可能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了来自扬子北缘秦岭-大别造山带前陆地区晚侏罗世远程挤压应力的叠加,因而其变形时代应与侵位时代基本同时,即约150 Ma;(2)岩基晚期侵入体具同构造特点,西缘大云山拆离断层的韧性剪切活动时间发生在132–95Ma期间,其侵位发生在NW–SE向的区域伸展作用下,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Izanagi)板块俯冲后撤或板片回转造成的弧后拉张相关(图5)。最后,他们还总结了华南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的时空特点,并指出所谓“华南盆岭省”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具有相同的动力学背景。两者均从属于欧亚大陆东缘早白垩世巨大的岩石圈减薄区(以NW–SE向伸展为主导),也就是说,华北克拉通的破坏并不是“孤立”的。

  

  5 大云山-幕阜山岩基的侵位-折返模式和欧亚大陆东缘晚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变示意图

  该项研究成果分上下两部分连载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期刊上(Ji et al. Multiple emplacement and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Late Mesozoic Dayunshan-Mufushan batholith in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 2018. 123: 689-710,711-731)。

  原文链接:Part 1: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Part 2: Magnetic fabrics and gravity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