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宜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地质考察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5-08-06 放大 缩小


2025724日至25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学术交流项目的支持下,“云蒙山中生代构造演化”野外考察现场会在北京市密云区顺利开展。该现场会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与环境演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 “Lithospheric Evolution and Earth’s Habitability(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宜居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考察。本次野外考察由褚杨研究员和孟令通副研究员担任野外领队,王欣欣副研究员及科技处赵少桦博士共同组织与带队,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印尼、泰国等国外研究单位、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崂山实验室、长江大学等国内机构的30余位相关专家参加。

本次野外考察重点围绕云蒙山地区典型挤压与伸展变形构造,以及区域内代表性的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展开,重点考察了云蒙山二长花岗岩、石城闪长岩、大水峪韧性剪切带、四合堂韧性剪切带、以及髫髻山组、龙门组等关键构造-地层-岩浆单元。褚杨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每个野外观察点的构造现象及其区域内涵,结合地质露头展示,强调了该上述现象的重要地质意义。孟令通副研究员系统介绍了华北不同区域中生代构造特征的异同,探讨了俯冲-造山对大陆岩石圈的改造与破坏作用。

在为期两天的野外研讨过程中,各国学者围绕野外观察现象开展热烈交流,从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多个视角提出诸多富有前瞻性与启发性的科学观点。现场会通过野外地质观察与现场学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多学科的深入融合。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本次研讨会更进一步了解了大陆岩石圈改造过程及岩石圈-地幔相互作用的地质表现,加深了大陆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宜居性之间的关联的具体实例。

本次野外研讨的顺利举办,展示了我国在岩石圈演化与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的研究传承和最新进展,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野外实地交流的平台,有效促进了中外地学界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动区域与全球尺度地学研究的合作与深化,进一步拓展了岩石圈与地球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思路与视野。

褚杨研究员讲解野外露头现象并介绍华北克拉通区域地质情况

孟令通副研究员讲解华北中生代地层单元和燕山运动的关系

野外研讨会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