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二号通知

发布时间:2019-01-25 放大 缩小

  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将于3月29日-4月2日在南京大学举办,专题八为有关特提斯构造域地球动力学演化的专题,欢迎大家参加!共同研讨特提斯形成演化的科学问题!

 

 

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

(二号通知)

 

2019329-42  南京

 

 

 

       


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二号通知

 

为传承“构造地质学论坛”的学术精神与会议特色,展示青年学者在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方法、理论创新与突破,并增进老、中、青学者间的学术交流,20183月在昆明成功举办了首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通过学术交流促进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2019329-42日将在南京举办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感谢各位同行的大力支持,经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商讨确定,现将论坛专题设置、会议组织等事宜通知如下,诚邀各位学者参会。

 

一、      会议专题

专题一(1-3)、构造变形与流变学

1.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性质与变形机制

召集人:张波  曹淑云  章军锋  王勤  姚路

联系方式:geozhangbo@pku.edu.cn   13693649107

变形过程的定量化已成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前沿。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性质与变形机制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大陆变形的不均一性与继承性的基础。本专题将涉及:(1)矿物、岩石的流变学本构方程和变形的物理机制,(2)岩石圈流变学、流体系统、化学反应/变质过程与相转变的关系,(3)瞬时与非稳态流变学及断层活动过程,(4)基于实验模拟与天然观测的地震机制,(5)实验岩石学和野外观测为基础的岩石/矿物的组构定量分析,(6)岩石圈变形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模拟,(7)岩石流变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2. 天然岩石流变学行为与机制

召集人:梁琛岳  李伟民  于胜尧

联系方式:chenyueliang@jlu.edu.cn   15164362972

探讨不同构造背景下天然岩石的流变学行为和机制对揭示岩石圈流变学分层和大陆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专题聚焦宏、微观尺度的观测和实验研究成果,欢迎交流天然岩石不同层次、尺度和热动力学条件下的流变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及变质-变形作用、不同构造环境下岩石流变学行为、流变学参数的实验和模拟成果。

3. 青藏高原及周边的跨时间尺度流变学

召集人:石许华  李忠海  陈石  胡岩  冯万鹏

联系方式:xshi@ntu.edu.sg   1381086686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岩石圈流变强度的空间差异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对高原的变形和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实验岩石物理、大地测量(GPS/InSAR等)、重力观测、高分辨率地形观测和地质年代学等方法的快速发展,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流变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本专题欢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流变学研究,包括(但不局限于):实验岩石物理、大地测量及大地震的震后变形(十年尺度)、地质地貌标志(千年尺度),重力异常及大尺度地形数据(百万年尺度)及地球动力学模拟(跨时间尺度)等,以促进对板块汇聚过程中大陆岩石圈动力学演化的认识,建立不同时间尺度岩石圈变形特征的相互联系。

专题二(4-5):前寒武纪构造与大陆演化

4. 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

召集人:张健 彭澎 王孝磊尹常青 赵军红 张少兵 刘超辉 葛荣峰 王伟 张拴宏

联系方式:zhangjian@mail.sysu.edu.cn   14715020447

近十年来前寒武纪地质及全球超大陆演化的研究进展促进了我们对地球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但还有很多重要的地质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初始地壳的组成,地球在前板块构造阶段的构造行为与机制,板块构造何时启动,早期板块构造的作用方式,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太古宙地壳形成中的作用、差别和联系,早期海洋的发展与生命过程,地球早期表生环境的突变与氧化事件; 大陆演化不同阶段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克拉通的形成与区域地质演化, 前寒武纪超级大陆的拼合、增生和裂解,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多学科手段。我们诚邀各位同仁在本专题展示成果,促进学科交叉,共同探索以上前沿科学问题。

5. 早期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

召集人:龙晓平  尹常青  第五春荣  王超

联系方式:longxp@nwu.edu.cn   15502961221

大陆地壳作为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丰富的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信息,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与地球圈层长期演化密切相关,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地球早期的构造体制不同于现今的板块构造。早期大陆地壳的成分变化、形成峰期及深部过程、生长的速率与阶段性、改造过程与重要地质事件等是揭示地球早期的构造过程、构造体制及转变机制的关键。本专题旨在交流我国及境外主要古老块体的物质组成、形成与演化过程,探讨早期壳-幔过程及构造体制等科学问题。

专题三(6-7):俯冲-碰撞造山作用过程

6:从俯冲到碰撞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浅表响应

召集人:李舢  唐功建 张洪瑞 王瑞 葛荣峰 李文辉 李伟民卫巍 宋东方 郭谦谦 赵盼

联系方式:lishan428@163.com    13810788321

从俯冲到碰撞是增生型和碰撞型造山带的基本演化过程,解析造山带从早期俯冲到晚期碰撞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浅表响应是造山带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从俯冲到碰撞的深部物质、结构、圈层相互作用及驱动机制是什么?特别是,由于不同类型的俯冲(如陡俯冲和平俯冲等)和碰撞(如陆-陆,弧-陆,弧-弧碰撞等),如何鉴别其浅表构造-岩浆-沉积-成矿响应?碰撞后块体内部的地壳、深部地幔又是如何演化的?其与板块构造的远程效应之间又是如何响应的?造山过程的资源效应是什么?本专题热忱欢迎从事造山带构造-岩浆-动力学演化的同行们展示前沿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深化造山带演化研究。

7:增生楔与混杂带:洋-陆转换过程的记录

召集人:张继恩  王军鹏  戴紧根  田忠华  冯志强

联系方式:zhangjien@mail.iggcas.ac.cn   13552544665

-陆转换是动力地球构造演化的核心现象之一,增生楔是洋-陆转换过程的主要场所,记录了俯冲带两侧板块间变形-变位-变质-岩浆-沉积等一系列信息,甚至叠加了构造折返和后期的陆内变形。增生楔可分为连续单元和混杂带两部分;连续单元以产出层理清晰且可追索走向的岩石为特征,混杂带则由多种无成因联系、原位与外来岩石叠置在同一空间内为特征;二者在空间上互补,现今露头主要是残存的四维地质体。本专题旨在通过对增生楔的解剖,系统总结不同区域造山带的共性,以期对造山带研究的某些薄弱之处起到借鉴作用,并探讨区域构造演化过程。

专题四(8):多尺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

召集人:李忠海  黄金水  张南  冷伟  李杨  廖杰  杨亭  戴黎明

联系方式:li.zhonghai@ucas.ac.cn   15110209976

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定量化的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对于我们厘清多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动力学过程包括(但不局限于):(1)中小尺度的褶皱和断裂的发育、地震的孕育和发生、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等;(2)区域尺度的大陆裂谷及洋盆新生、大洋岩石圈演化及转换断层形成、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及盆山耦合等;(3)全球尺度的板块重构、地幔对流、地核形成及行星演化等。

专题五(9):华南大陆形成与再造

召集人:李建华  褚杨  徐亚军  王伟  徐先兵  姚金龙  夏炎  赵磊  姚卫华

联系方式:lijianhua0301@126.com   13911270243

华南大陆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在新元古代沿着江南造山带碰撞形成。显生宙以来,受到周缘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影响,华南大陆地壳发生强烈再造,导致广泛的变形、变质,并诱发巨量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构造-岩浆系统。华南大陆的形成与再造过程在东亚大陆地质中独具特色,是开展大陆动力学研究和揭示东亚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近年来,围绕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碰撞过程、与超大陆聚合/离散的关系、显生宙多旋回构造变形-沉积-岩浆-变质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专题聚焦华南大陆形成与再造过程,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并讨论存在问题。

专题六(10):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

召集人:蔡克大 王博 万博蒋映德 刘希军 李舢 梁琛岳 李继磊 王盟 李鹏飞

联系方式:caikd@cugb.edu.cn   13439302869

造山带是板块构造的产物,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发祥地;而增生造山带是研究、丰富和完善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天然实验室。增生造山作用涉及到洋陆相互作用,物质与能量的深度交换,广泛发生于大洋和大陆地壳演化进程中。深居亚洲内陆的中亚造山带是显生宙规模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其构造演化过程决定了亚洲大陆的最终形成,也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富集与分布。然而,以多块体、多极性、多阶段为显著造山特征的中亚造山带究竟受控于怎样的地球深部运行机制,反映了怎样的大陆动力学过程,亟待深入研究。本专题旨在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欢迎同行专家参与以深化对中亚造山带及其成矿作用的认识。

专题七(11):中央造山带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孙圣思  王勇生  于胜尧  李佐臣

联系方式:shsun@nwu.edu.cn   18991301956

中央造山系横亘于中国大陆中部,是分隔中国南北的地质、地理、经济、文化等的界限。它是中国南北陆块群经过长期、复杂的多块体拼合作用形成的复合型造山系,是中国乃至东亚大陆最主要的造山系和成矿域。因此,中央造山系研究不仅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解决国家资源能源重大需求的根本。本专题将展示近年来大别-苏鲁、秦岭、祁连、昆仑及其邻区的研究成果与新进展,聚焦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过程,关注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学等地质记录,探讨中央造山系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关系。

专题八(12-13):特提斯构造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12. 青藏高原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

召集人:翟庆国 王保弟张以春 蔡福龙 解超明 戴紧根 张修政 梁晓 敖松坚 刘希军 李仕虎

联系方式:zhaiqingguo@126.com   13466645159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它由数个地块和缝合带构成,保存了古生代以来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历史,是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特提斯洋从打开到闭合以及随后碰撞造山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是特提斯巨型造山带研究的核心。本专题将展示青藏高原及邻区特提斯造山带的新进展,通过交流与研讨,推动对该巨型造山带的深入研究。主题包括:青藏高原及邻区特提斯洋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阶段特提斯洋盆打开、扩张、俯冲消减及洋-陆转换的过程与动力学机制,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的构造岩浆记录,古生物地理区系和沉积建造对特提斯洋盆演化的约束,特提斯造山带的成矿作用。

13.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及其演化

召集人:王晓先  王佳敏  吴中海  龚俊峰  董汉文  刘志超  高利娥  丁慧霞  张波

联系方式:xiaoxianwang@pku.edu.cn   15210598792

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塑造了宏伟壮观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伴随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及隆升过程,在其内部形成了大型断裂体系、岩浆岩带和变质带,也造就了世界上现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构造地貌格局。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和隆升历史的综合研究是认识喜马拉雅造山过程各阶段深部动力过程、流体成矿及地表响应的重要手段,本专题希望重点围绕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历史,从深部构造与流变作用、岩浆-变质响应、浅部地表过程以及造山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展开广泛深入的研讨,但不限于此,欢迎广大学者参加本专题讨论。

专题九(14):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洋  杨蓉  李仕虎  田云涛  张波  张会平 聂军胜 王先彦

联系方式:wawmh521@163.com   15652939963

新生代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并向外扩展,在其周边形成一系列构造变形强烈、地貌起伏巨大的盆-山地貌体系和以片麻岩、混合岩、糜棱岩为主的边界构造带,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和气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地貌类型丰富,气候背景独特,研究这一地区的构造、气候对地貌演化的控制机理及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大陆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规律。本专题将围绕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的相互作用,深部动力学过程和浅部变形耦合关系展开讨论,欢迎构造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大地形变测量、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等学科的专家参与并展示新成果。

专题十(15-16):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

15:活断层作用与地震

召集人:任治坤 王宝善马晓丽 许冲 石许华 罗纲 曹凯 饶刚 任俊杰 吴中海

联系方式:rzk@ies.ac.cn   13691570444

活断层作用是现今岩石圈变形的主要方式,也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危险源。中国是全球活断层体系最为复杂且相关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国家,因此,破解活断层作用及相关的地震发生机理,是有效减轻地震地质灾害、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大课题。本专题欢迎各位同行对以下问题进行研讨:中国主要活动断裂的新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力学机制,活断层作用下的成山成盆及构造地貌响应过程,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与成因机制,活断层作用诱发地震地质灾害特征,断裂分段活动性与地震响应,活断层体系的控震作用,活断层习性与古地震复发规律,典型强震活动的深部背景及地表变形响应,强震危险性评价与监测预警等,从而促进对国内外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的认识,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推动活断层作用与地震领域的发展。

16:高海拔艰险山区铁路选线及地质灾害防控

召集人:王虎  赵晓彦  廖昕  张光泽  徐正宣  周福军

联系方式:wanghu9905@126.com   13720026419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近期即将动工川藏高海拔艰险地区的高等级铁路建设。该铁路沿线具有如下地质特征:一是高海拔,线路临近如南迦巴瓦峰和贡嘎山等一系列七八千米高海拔区域;二是地形高差起伏大,平均海拔四千余米,被著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系列支流切割,形成短距离内落差达到两三千米的高山峡谷地貌;三是地表过程异常复杂,除了前述河流地质营力外,现代冰川、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等非常发育,可堵江形成大型堰塞湖;四是东构造结强烈的楔入挤压使该区域断层活动性强、地应力异常高且局部变化大,还具有不同类型的岩石及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等。因此,场址区地质背景异常复杂,只有通过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等多个学科的联合交叉,才能为铁路建设提供相对较全面的科学依据。本专题欢迎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对高海拔艰险山区铁路选线及地质灾害防控进行交流,促进各学科和各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

专题十一(17-18):盆山耦合研究进展

17:沉积盆地及其与造山带耦合:新理论、新方法与新应用

召集人:章凤奇  陈竹新  林秀斌  吴磊  李一泉  张元元  王毛毛  李涛  曹凯

联系方式:Leiwu@zju.edu.cn   13515710960

沉积盆地是地球岩石圈的重要地质单元,保存的沉积物是目前唯一连续且全面记录地球演化历史的档案,也是许多重要矿产资源的聚集场所。沉积盆地的沉积物和变形动力大都来自周缘造山带,与造山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沉积和构造上的“源-联系,二者的耦合作用一直是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热点。本专题将聚焦于以下几方面的最新进展:沉积盆地地层、年代和地壳变形;沉积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的沉积源汇分析;盆山结合部的深、浅层结构与演化;不同背景下(挤压、伸展、走滑)的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学。

18: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研究前沿、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管树巍 鲁人齐 胡小飞 谭锡斌 王毛毛 李志刚 李一泉 邓宾 苏哲 孙闯

联系方式:lurq127@sina.com   15001256058

近三十年,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从端元模型到定量化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在活动构造、油气勘探、构造地貌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专题围绕以下方面(不限于此)展开研讨:①断层相关褶皱变形的定量分析和不同尺度地壳的缩短量;②构造地貌演化与断层和褶皱之间的关系;③构造-剥蚀-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发震构造及活动断层的复发周期和地震危险性;该理论与砂箱实验、数值模拟的有机结合;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工程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此外,断层几何学、运动学与力学/动力学、二维结构与三维建模的分析、简单抽象模型与复杂地质构造之间的诸多问题等,都需要深入探讨。

专题十二(19-20):盆地构造与油气资源

19:深层盆地原型、多期叠加构造与油气成藏

召集人:张仲培  王彦君  杨鑫  何金友  邬光辉  管树巍  常健  陈竹新

联系方式:zhzhp.syky@sinopec.com   13683238178

随着“深地”战略的实施,叠合盆地深层构造在研究盆地深层地质结构与变形系统、盆地古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原型盆地复位与复原、大陆构造动力学机制以及深层构造对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克拉通盆地深层-超深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成为加快透明地球技术体系建设、提交深地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重要领域。本专题拟就克拉通深层盆地地球物理探测与结构反演技术、古老盆地原型恢复与构造古地理重建、多期叠加构造变形过程解析方法、深层盆地热演化过程与古老烃源岩分布预测、多期断裂活动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成储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等问题展开研讨,欢迎各位同行参加。

20:断裂构造与油气控藏

召集人:吴孔友  丁文龙  陈书平  裴仰文  邓尚  李伟  刘寅

联系人:wukongyou@163.com   13583243477

断裂控制油气的运移与聚集,是含油气盆地关键的成藏要素。近年来对断裂的结构研究不断深化,封闭性评价方法也逐渐完善,但不同断裂在断裂结构、封闭性、控藏作用、控藏机理及控藏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扭动构造是地球表层发育最广,而识别难度最大的一种构造。早期人们对含油气盆地资源的勘探,在西部主要集中在挤压性构造,在东部主要集中在伸展构造,对扭动构造研究程度较低。近年来在我国西部与东部盆地均发现了扭动构造控制的大型含油气区,表明扭动构造发育的广度及其对油气资源控制作用明显,但对扭动构造的特征、识别表征及形成机理的认识还存在争议。本专题欢迎各位同行交流断裂构造及其控藏作用的研究进展,促进对扭动构造的深入研究。

专题十三(21-22):区域构造与成岩成矿

21:矿田/矿床构造解析与成矿动力学

召集人:李欢  王智琳  吴鹏  王雷  毕珉烽  胡新露

联系人:lihuan@csu.edu.cn   18827415616

矿田/矿床构造解析与成矿动力学研究是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本专题拟研讨该领域的近期成果及最新进展,挖掘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在矿床成因研究、流体来源演化、矿床变位保存及金属矿床找矿研究方向上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探讨精细矿田/矿床构造解析方法,厘定成矿前、成矿期及成矿后构造运动与矿床成因之间的联系,通过实际矿田/矿床案例的构造剖析研讨,拓展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在找矿勘探上的应用。

22:岩浆岩组构与区域构造

召集人:卫巍  冀文斌  黎广荣  刘洪升  黄旭栋  颜朝磊

联系人:Liu.hongsheng@csu.edu.cn   15616719390

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紧密相关,岩浆岩组构可以记录岩浆侵位和区域构造演化的过程。岩浆岩组构从成因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岩浆聚集-侵位-冷凝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原生组构。该类组构可以反映岩浆运移过程、侵位空间产生机制、围岩流变行为变化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性质等。第二类为次生组构,通常是指在岩浆冷却至亚固相状态或固结之后,后期岩浆的侵入或区域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形成的组构。次生组构可以反映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性质和动力学特征。岩浆岩组构的研究主要通过宏观尺度的野外岩相学观察和特征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微观尺度的磁组构(AMS)和矿物晶格优选定向(LPO)等,来揭示岩浆侵位机制及区域构造演化。

专题十四(23):自由论坛-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前沿与问题

召集人:张进江 肖文交 赵  越 刘俊来 王岳军 董云鹏 刘永江 黄宝春李三忠 林  

 光 韩宝福 王国灿 王  涛 王宗起 李海兵 陈汉林 吴春明 魏春景 颜丹平

何建坤 曾令森 付碧宏 刘  

联系方式:zhjj@pku.edu.cn  

二、论坛组织形式及原则

1.      本届论坛将设会前讲座、大会报告专题研讨野外地质考察

2.      本届论坛共分十四个专题(包含二十三个分专题)。由各分专题召集人分别征集会议论文,最后由论坛组委会按专题统一安排分会场进行集中研讨。

3.      会前讲座201932914:00-17:30,具体安排将在三号通知公布。

4.      大会报告:2019330日上午;时间30分钟,其中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具体安排将在三号通知公布。

5.    专题研讨:2019330-31日;由各分专题召集人负责邀请、组织和安排特邀报告、口头报告、展板;每个专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学生代表作口头报告;专题特邀报告时间为30分钟,其中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专题口头报告时间为20分钟,其中报告15分钟,讨论5分钟;鼓励参会代表张贴展板,本次论坛将专设展板交流时间。

6.      大会闭幕式:论坛学术总结;各分专题评选优秀学生口头报告和优秀学生展板并颁奖;自由发言讨论。

7.      野外地质考察:201941-2日或者41-3号,共三条野外路线,请在回执中推荐优选路线,每人只选一条:(1)皖南歙县新元古代蛇绿混杂岩带(2天);(2)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变形带(3天);(3)苏鲁造山带连云港高压变质变形带(2天)。会务组根据人员报名情况确定最终的野外路线,并在三号通知中公布。

 

三、会议论文征集

1.      论文摘要格式:请以Microsoft Word格式的电子文档编辑摘要,限A4 1个页面,包括所有图、表、文献、致谢等,请使用中文或英文摘要模板(附件)。

2.      提交方式:请将论文摘要连同会议回执一同提交至各分专题召集人,由各分专题召集人负责本专题所有提交摘要的审稿和录用,并将其分专题所有论文摘要统一编辑汇总成一个文件集,转给会务组(bwang@nju.edu.cn;qwang@nju.edu.cn)。

3.      本次会议将制作电子版会议论文摘要集,不再印刷纸质版论文摘要集。

4.      展板:参会代表请自制展板,学生展板请在展板右上角用1号黑体字标注学生展板字样。展板规格为A0,纵向打印。

 

四、会议注册费

1.      会议注册费:正式代表(含博士后)1200/人;学生代表700/人(须提供能证明其学生身份的有效证件);陪同人员700/人。

2.      野外考察费700//天,含交通、野外餐费、野外指南、保险,住宿费自理。

3.      会议统一安排住宿,食宿费用自理。

 

五、会议时间、地点

1. 重要时间节点:

201931日:会议论文摘要征集截止;参会回执提交截止

201935日:各分专题召集人提交专题研讨的日程安排

2019315日:发送第三号会议通知

2019329日全天:参会代表报到

2. 会议地点: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二楼(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门内)

住宿地址:

(1)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2)    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冠军楼大酒店;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9号,近元化路;距离南大会议中心150米)

(3)    南京中公汇悦大酒店(地址: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大学城元化路8号;南大会议中心以北1.5km

 

六、发起和倡议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七、主办单位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八、组织委员会

  任:张培震

副主任:陈汉林  董云鹏  冯佐海  侯泉林  李三忠     刘俊来  刘树根  裴军令  裴先治

        邱楠生  舒良树  童亨茂  王国灿     王岳军  王宗起  肖文交  徐锡伟  杨振宇

  张进江  章军锋     郑德顺  周建波                                   

 

九、学术委员会

  任:张国伟  张培震  

副主任:柴育成      侯增谦  贾承造  金振民  许志琴  杨树锋  翟明国  郑永飞  钟大赉

  员:敖松坚   蔡福龙   蔡克大   曹淑云        常祖峰   陈贵华   陈汉林   陈家富

               陈书平   陈正乐        戴紧根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小敏   冯佐海       付碧宏   龚俊峰   谷志东       郭召杰

韩宝福   韩竹军   何登发   何宏林   何建坤   侯贵廷   侯泉林   胡健民   黄宝春

季建清        蒋映德        李海兵   李建波   李建华   李江海   李锦轶

     李鹏飞   李三忠       李仕虎   李献华       李永飞   李永祥

     李伟民   李忠海   李忠权   梁琛岳            林秀斌   刘池阳

刘栋梁   刘福来        刘俊来      刘少峰   刘树根   刘永江   刘正宏

     刘希军   鲁人齐        马胜利   Marie-Luce Chevalier(马晓丽)孟庆任

倪金龙   潘家伟   裴军令   裴先治        漆家福   邱楠生       任俊杰

任治坤   单业华        舒良树   宋传中   宋述光        孙圣思   孙伟家

索艳慧   谈树成   谭锡斌        仝亚博   田勤俭   田云涛   童亨茂   王保弟

     王二七        王根厚   王国灿   王良书        王世峰    

王伟涛   王晓先   王勇生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吴孔友

吴春明        吴中海   肖文交      徐海军        徐锡伟   薛传东

颜丹平   颜茂都   杨攀新        杨天南   杨晓平   杨振宇        姚玉鹏

尹常青   尹功明   于胜尧   余一欣   曾令森   曾佐勋   翟庆国        张长厚

    张会平   张继恩        张建新        张进江   张利云    

张世红   张世民   张拴宏   张元元   张岳桥   张志诚   张仲培   章凤奇   章军锋

赵国春       赵志芳   郑德顺   郑德文   郑文俊   周建波   周建勋   周永胜

周余国       朱文斌   祝向平

 

十、会务组

组长:王      

成员:敖松坚  蔡克大  曹淑云  陈家富  葛荣峰  蒋映德      梁琛岳  李洪奎  李鹏飞

   李一泉  刘希军  孙圣思  王勇生         张会平  张继恩   

   张拴宏

会务联系人:王淑君  wsj@nju.edu.cn      13851449828

            徐冠群  xgq@nju.edu.cn      18260085513

                     刘登平  liudp@nju.edu.cn     13951635575

                     王博   bwang@nju.edu.cn   18012972079

         王 勤   qwang@nju.edu.cn   13705171970

 

 

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组委会

南京大学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五日


第二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

二号通知回执

 

 

性别

 

职称/职务/学生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必填)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必填)

 

提交论文摘要

题目

 

参加会议专题

(必填)

     专题 (第   分专题)

口头报告(/)

 

展板(是/否)

 

参加野外现场研讨(/)

 

推荐优选路线

 

1)皖南歙县蛇绿混杂岩带;(2)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变形带;

3)苏鲁造山带南缘高压变质变形带

住宿时间(打

329_____30_____31_____41_____2_____3_____

住宿预定

(必填)

合住(是/否)

 

合住者姓名

 

优选房型(   )

1.南大会议中心

380/

2.冠军楼酒店

358/

3.中公汇悦酒店

360/

随行人员及人数

 

是否需要安排住宿

 

其它建议

 

 

特别提示:

1. 请直接提交参会回执和会议摘要给专题召集人或联系人,截止时间为201831日;

2. 会务组将尽量按参会代表的要求安排住宿,但也会根据报名人数和酒店房间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请参会代表予以谅解。


 

题目(黑体4号)

作者1,作者2

1作者单位,

2作者单位,

通讯作者:xxemail:

 

摘要内容(宋体5号,1.25倍行距)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宋体5号,1.25倍行距)

 

 

 

 

TitleTimes New Roman四号粗体)

Author1Author2

1Affiliation

2 Affiliation

Correspondent authorxxemail:

 

Contents (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1.25倍行距)

 

Reference:

(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1.25倍行距)